独立创造者破冰与个人品牌建设
内容概要
近日,我们荣幸地邀请到 Will (郎瀚威 https://twitter.com/FinanceYF5) 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会 —— 『独立开发者如何沟通破冰』。会后,我们精心整理出 20 篇帖文超 6000 字的会议笔记,制作完成了**《独立开发者破冰与个人品牌建设手册 by Will》**。
在这本手册中,你将看到关于个人社交平台标签、用最低的成本成为 0.1%、用动态名片打造个人品牌、Twitter 页面装修、Twitter 内容策略、从加微信到促成合作等近 20 个话题,帮助你和其他拥有强大技术背景的 Solo-Founders、Indie Hackers 掌握实用的技巧和策略,突破在扩展人脉和推广上的障碍,打造成功的个人品牌,开拓更广阔的人际关系网络。
不要成为别人眼里的陌生人
人们通常对陌生人持谨慎态度,认为直接营销发广告的可能性比较大,担心与陌生人互动可能会占用自己的时间,而带来的价值较低
但是如果给对方事先留下过印象,比如在社交平台有过点赞或者简短交流,人们通常会期待是否有更多的合作可能
在交流的过程中,使用合作式的提问,而不是单方面索取信息或帮助,更不要直白地发广告
在社交媒体中的个人标签
浏览新联系人的朋友圈,特别是带有参与性的内容,比如自拍,以了解其个人特质和关注的领域
根据朋友圈内容找到合适的话题开始对话,以建立初步联系
根据对方的公司、岗位和工作年限等信息给对方贴上标签,以便了解其背景
不在公司工作的人,需要主动地展示个人特质和专业技能,构建个人品牌
无论是否在公司内工作,都要持续地维护个人标签和形象
5% 的人是可以通过他撰写的文章和照片进行初步了解
1% 的人公开了自己的 title,展示了自己的技能和作品,这样的人可以进行初步的合作
0.1% 的人撰写过某些观点、技术和履历的深度长文,我们由此可以了解到他对于某些合作的预先态度,这样的人可以尝试深度合作
如何用最低的成本,从 90% 的普通人群中脱颖而出,成为顶尖的0.1%
高质量动态号>关于自己的深度长文>观点性文章>碎片化动态号>无名头像
编写关于自己的深度长文或观点性文章,是 ROI 最高的方式,并且可以让大家理解自己的事业和做事风格
内容类型比较
1. 高质量动态号投入大,回报高
2. 观点性文章易于创建,尤其是以矩阵形式,便于阅读理解
3. 碎片化内容展示个人特点和能力,影响力有限,并且起效时间长
4. 流水账内容影响力最低
- 实际案例
程序员自由职业/独立开发的第四年 - 做什么/收入/经验教训
独立开发者柳毅:从阿里辞职创业6年,发现如果每个人都顾着赚钱,就不好玩了!
准备和优化个人材料
了解自己,收集自己的现有材料、简历、LinkedIn 页面等
可以大段说出自己的内容,语音转文字后,请他人协助分析
整理内容成基础形态,比如简历或者编年史
制作成不同形态的内容,比如我是谁、我做了什么、我为什么要做等
发布到不同平台,发布时可以碎片化,但是一定要有整合性内容,比如 Notion 文档等
在国内利用动态名片打造个人品牌
- 内容
• 一段话,负担最小,适合初次见面,也可以加上一两个短连接,方便对方理解自己
• 一个链接,比如 LinkTree
• 一个名片
• 一张图片
- 平台
• 即刻、小红书、微博等
• 朋友圈,尤其是发表即时性信息
初次合作时,引用自己的网站或者媒体上的内容,便于沟通理解
讲课或分享时,制作适合自己的 PPT,或者多篇深度内容的博客、播客等
对于开发者来说,一篇介绍自己的长文,以及一个爆款的标题,是很适合的
• 开发者的特点:理性,基于事实,阅读理解能力强,思维周密。
• 长文 + 数字 + 前因后果,可以快速获得认可
在海外利用动态名片打造个人品牌
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,以推特为核心,拥有产品 + GitHub + 可选独立站,个人品牌的建立就已经很完整了
搜索多年积累的知名独立开发者的信息,参考对照
• 阮一峰
• 陈皓 (R.I.P.)
- 平台
• GitHub,技术实力的证明
• LinkedIn,工作经历的证明
• Twitter,分享即时性观点
• Instagram,分享生活美照
• TikTok,分享短视频
• WhatsApp,即时交流
• Facebook,分享家庭类内容
至关重要的 Twitter 页面装修
Twitter 的个人主页就是访客空间,名字、头像、用户名、封面、介绍、置顶推文等,都是这个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,综合体现了个人品牌,而好的装修可以让品牌脱颖而出,获得 10 倍用户关注。
名字和头像是这个空间的标志牌,需要有一定辨识度,一旦定下来就不要经常换,因为让用户熟悉和记住需要一定时间
封面、介绍和置顶推文,是品牌价值的说明和证明,是用户关注的理由
Twitter 用户名是这个空间的门,决定了所有的对外 Twitter 链接,一旦定了就不要更换,否则之前的链接会全部失效
页面的元素如头像、名称等应当反映个人或品牌的定位,同时保持一致性,以便于记忆和识别
页面内容的选择和定位应根据目标受众进行调整,确保信息清晰且有针对性
自我介绍和做内容 KOL 的区别
自我介绍是为了让对方了解你,以便进一步合作
独立开发者运营 Twitter,初期以产品为核心,目标是让用户通过 Twitter 知道并使用产品
也可以分享个人经历、AI教程或技术点等内容更适合,更进一步的话,关注用户需求,根据用户画像定制内容
独立开发者评价他人产品时,最好能体现自己的立场,适度发声,避免陷入争论
做内容 KOL 的成本很高、代价很大,持续做内容的玩法,和做开发者是不一样的
KOL 的目的是持续不断产生内容,评价他人,评价作品等,内容本身是背书。需要打造内容生产机器,看很多别人的内容
适合独立开发者可以分享的内容
当你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给别人的时候,就自然会获得关注,进而转化为你的粉丝
可以分享的内容
• 个人职业经历,努力寻找一些独特或者可以引起共鸣的点
• 职业发展、面试技巧、副业开发、企业见闻、业内八卦
• 自由职业和独立开发的经历
• 独立开发者的生活状态,经验技巧,盈利情况
• 热点话题,比如对于 GPTs 的看法
• 零碎的技术点,比如开发技巧、好用的工具、开源项目推荐等
找到你的独特性,从关注用户需求开始
这是来自 Jack Butcher 的洞察
没有人关心你能做什么,每个人都关心你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
在供需关系里面,供应越独特,产品就越有价值,价格就越高
互联网极大地影响了因独特性而获得奖励的可行性
在本地市场,独特性几乎总是会缩小市场规模,但在互联网上,情况恰恰相反,只有独特性才能获得用户
Twitter 的冷启动策略
- 内容策略
• 个人成就报告,分享关于个人做过的工作内容
• 专业观点分享,比如分享对大型语言模型训练的看法
•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,清晰地梳理并展示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和认识,比如通过图表和文档展示个人的思路和项目细节
- 更新和翻新旧推文
• 针对个人成就类内容,保持更新
• 对于专业内容,采用相同模式写新内容,而不是简单重复旧内容
• 对普通用户可以重发相同内容,但对专业用户可能会显得重复
- 冷启动的关键
• 发布有准备、有价值的内容,避免缺乏语境的帖子。
• 重点是多分享有实质内容的帖子,少发无关紧要的内容
- 内容展示
• 通过视觉化图形化手段展示专业知识和认知
• 强调内容要直接体现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独特见解
• 内容应简洁明了,避免过于复杂,以节约阅读者的时间
Twitter 内容以产品为核心的情况
产品是最好的发声,产品的不断迭代就是最好的内容,代表了对于市场的认知,通过产品积累自身声量
在帖文内容上,展示产品的使用方法、效果和其他用户的反馈
导流逻辑
• 内容 —> 个人主页(高转化)—> 产品
• 产出内容前,需要搭建好 Twitter 这个 SaaS
Twitter 内容以个人为核心的情况
需要建立起基础的信任和口碑,之后可以以个人为核心,比如罗永浩带货模式
可以说一些“没头没尾的话”,增加曝光度和声量
内容比例
• 基于个人,10-20%,主要是个人方法论
• 基于产品,30%,主要是产品怎么用
• 基于内容,50%,主要是转发、互动等
如果目标用户不是其他的独立开发者,就针对他们的需求痛点
比如 SMB的产品经理,需求和痛点是什么
我通过信息、工具、方法,如何满足他的需求
信息 = 内容,工具 + 演示 = 方法
工具是为了做到信息做不到的事情,这个工具 + 不同年龄的用户 + 不同场景 + 不同需求,A * XYZ = 千变万化
以 AI 课程为例,为宝妈提供的、为孩子授课的、数学课的 GPT 教程、为年轻职场人提供的、职场提效的、知识库 GPT 教程,都不一样
最后,问自己,“你的XYZ应该是?”
一致性强化独特性,独特性最终形成品牌
找到「独特性」是品牌建设的开始
接下来需要的是「一致性」
定期不断以类似的方式出现,人们才会越来越熟悉你,记住你,想到你,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和你的品牌定位相关,因为「用户关注你,
是为了你的内容」,任何不相关的内容都无益于强化用户心智
最后你成为所在领域的第一心智和品牌
无论是作为独立开发者还是内容 KOL,品牌建设需要时间和一致性
初期重点是清晰地介绍产品和个人,后期转向内容一致性和时间一致性,形成和占领用户心智需要时间,需要度过无数个默默输出但缺少反馈的夜晚
到底做爆款内容还是专业内容?
- 专业度与普及性的平衡
• 要同时拥有高专业度和广泛吸引力是困难的,因为专业度本身就是一种筛选
• 如果目标是创造爆款内容,可能需要牺牲一定的专业度
- 内容创作的焦点
• 应关注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,而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技能
• 实践性强的内容,如“如何通过某技术达到某结果”,通常更易被理解和接受
- 专业话题的挑战
• 涉及深度专业话题需要特定的知识和背景,这些信息往往不是公开的
• 这类内容对作者的要求非常高,不建议初学者从这类内容开始
- 爆款内容的类型
• 几种类型的爆款内容:最强大的某个东西、科普、技术应用案例、技术选择等
- 写作的本质与期望
• 人是很难写出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,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,你写不出来,觉得你写的东西有价值的人,他也写不出来
• 写作是一种降维和粗糙的表达方式,很难完全传达作者的深度思考
• 建议不要对自己的写作抱有过高期望,尤其是对于时间和投入的 ROI
- 内容的曝光和集合
• 重要的是有一个内容的集合展示平台,比如 Twitter 长帖汇总、个人博客、Notion
• 直播和演讲,最好留存下 PPT 和直播链接
• 这样可以避免内容散落,确保内容的持续曝光和方便查找
- 分享内容的界限
• 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分享,但是不需要过于深入细节,避免暴露商业机密和敏感信息
• How to Build in Public Without Revealing Too Much
王川的干柴烈火论
做过销售的人,都多多少少受过一些培训: 如何聆听和发掘客户的真实需求,如何和客户有效沟通,如何应对客户的反对意见,如何搞定一笔交易等等
能够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的销售人员,被视为最牛的销售和学习的榜样。人们忘记了:销售的本质,是提供和客户需求相匹配的解决方案,而不是简单的成交
销售这项工作,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具备扩展性。同样的话,每天说上百遍,口干舌燥,筋疲力竭. 每个客户的背景和需求千差万别,应对的方法技巧也要因人而异
实际操作上,你往往会发现,利润最大的客户,往往是不用耗费精力,上来就干柴烈火成交,没有任何废话,需求极为强劲的客户
而需要你细心呵护,费尽口舌,不断讨价还价,测试你的底线的客户,常常竹篮打水一场空,或者即使成交,利润也极其微薄
一个“干柴烈火”的客户,单位时间的利润率,可能要比“难缠的客户”高两个数量级以上
难缠的客户之所以难缠,第一是自身购买力不强,不看重自身的时间价值;第二个原因,是他的需求和你的解决方案匹配度不高。第三个原因是,替代解决方案的选择,比较多
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原因是,当你的“干柴烈火度”高的客户太少时,你不得不浪费时间在难缠的客户上,因此深陷此泥潭,无暇思考战略布局,而无法自拔
寻找一个庞大的市场,高效大量的发掘那些和你的解决方案高度匹配的,“干柴烈火度”高的客户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
获得“干柴烈火度”高的客户,需要注重平时学习工作成果的积累 (不要做完就扔掉),需要尽量避免那些一锤子买卖/无法被重复多次引用的工作
获得“干柴烈火度”高的客户,需要主动持续地把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积累的所有成果知识, 尽可能多的通过互联网分享给不同地区,不同行业的人们。因为你永远无法想象, 这些成果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场景
没有这些积累,你面对每个新客户都需要重复解释:你的背景是什么? 你的理念是什么? 你的产品服务为什么是最棒的? 你为什么值得信赖? 往往你口干舌燥,大部分潜在客户还是将信将疑, 因为信任和舒适度需要时间建立和催熟。这样的模式扩展性极差
有了这些积累,它会自动帮你做前期工作,自动帮你筛选。懂你的客户无需解释,自然理解你的分量, 主动来找你,干柴烈火马上成交; 不懂你的客户,不会来找你,也更不会浪费你的时间
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。你永远无法在辩论中击败一个无知的人。你也尽量不要浪费时间,去说服那些“干柴烈火度”低的人
当你的客户都是那些干柴烈火度高的人的时候,你将有大概率,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得收获。而这些收获,拓宽了你的视野,丰富了你的维度,帮助你的积累又添加了厚厚的一层
你的大部分时间,将会集中在建造有价值,有创意,高质量,可以重复多次利用的产品和服务上。
这将形成一个良性的,正反馈的循环,你会发现,你的网络里,将会积聚更多高素质,理念和思维模型有包容性,重视自身时间价值的人们
你和他们的良性互动,会帮助彼此在自己的事业上更快突破,远离平衡态。 这将燃起漫山遍野的雄雄大火,把你推向一个新的“耗散结构”
从加微信到初次合作
- 合作前
• 在初次见面之前,尽量避免进行非正式的闲聊,以免影响对方的第一印象
• 交流应围绕具体事件,避免涉及对方的个人生活,较小的事项不需要用合作的形式
• 初次合作最好展现专业能力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
• 有实力的对方主动提出的合作,尽量不要拒绝,交个朋友
• 对于合作不应期待过高,合作的目的是建立联系和友谊,而非寻求不切实际的利益
• 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应基于双方的专业背景,确保是事件驱动,并且互利共赢
- 谈合作
• 在已经互相知道个人信息的前提下交流
• 对于初次合作,尽量围绕一件比较容易完成且对方擅长的事情,避免初次合作破裂
• 无论简单复杂,尽量开摄像头视频会议一次
• 验证点有执行效率、守时守信、过钱、对于创业认知一致性、决策效率,必要时相互加群
- 确定合作
• 最好有完备的合作流程文档,这个非常重要
• 根据过往案例去设计流程文档,比如播客和直播分享,涉及到很多内容,优秀的流程文档都会考虑到
• 最好有合同,这体现了对方的法务水平
• 从自我保护角度讲,要看有没有限制性条款和违约条款
• 初次合作尽量签框架性协议,而不是抠细节的具体协议,否则流程会特别长
- 结算与记录
• 注意时间的管理,尽量不要超时
• 金钱的结算要明明白白
• 首次合作吃点小亏不要在意,合作的结果决定未来有没有其他合作
• 用表格 + 内容形式,记录过往合作,保留聊天记录、存档合同、合作文档、课程相关链接等
• 长期来看,只能与合得来的人合作,保存合作记录,方便复盘和展示重视
自己合作抓手的设计
- 抓手的构建
• “抓手”指的是将个人的服务或产品打包成容易被他人调用和理解的形式
• 将自己的服务或产品打包成低门槛、高效的解决方案。这些解决方案应围绕核心元素:内容、粉丝和钱
• 输出个人专业知识和观点,创建如课程、开源文档等内容,不仅可以用于社群互推,还可以通过 CPS 模式进行分成,并且实现导流
• 可以作为顾问,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,同时结合管理技能,运营自己的社群
- 内容策略
• 在社交媒体上是评论和分享他人内容,选择与个人品牌调性一致的内容进行互动,以增强个人品牌价值
• 在 Twitter 等平台上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,利用关注列表、社群等资源获取和筛选有价值的内容
- 合作
• 在寻找合作时,重点是找到成熟且有效的合作方式或内容。可以通过加入对方的社群、互相关注、互相点赞等方式进行初步合作
• 在不确定如何进行合作时,询问对方是否有成熟的抓手。探索双方的资源和需求,找到双方都认为有价值的合作点
参考内容
- •参与和学习43 场嘉宾分享会和实战课程,并且持续举办中。
- •在 825 位校友的群组和论坛中交流
- •在论坛的知识库中,查找沉淀下来的经验
- •学习过后,随时提交孵化申请,开始产品加速增长旅程